跨越疼痛,活力再生
台北疼痛修復專科楊琢琪醫師|運動傷害|關節退化|免開刀治療|再生注射
網站頁籤
改善疼痛
疼痛心理會談|EMDR 專區
教學引導
生活體驗
麻醉與你
關於我
童年不只會傷人!
作者:楊琢琪
日前一度備受關注的
屏東議員蔣月惠
曾在
受訪
時提到她不幸的童年經驗。她說她很早就下了三個關於自己的結論:『
我不好
』、『
我不重要
』、『
我沒有價值
』,看到這一段時,我的心裡酸酸的,是什麼樣的對待,讓一個孩子這麼早就這樣看待自己?帶著這樣的眼鏡生活著,心裡的累會有多少啊?
閱讀更多 »
2018 慢性疼痛整合照護論壇
【台灣第一場】
慢性疼痛整合照護論壇即日起開放報名
這場由
覓嚼 ∞ 汨覺
主辦,
尼西健康小學堂
協辦的論壇,由實證出發,精選三大主軸交織走向整合。今年的論壇三大專業亮點如下:
疼痛科學專題
閱讀更多 »
從湍急的水流裡站回河岸
作者:楊琢琪
這個標題看起來好像要講什麼「水域求生」,不過沒有,我沒有要講水域安全,倒是想說一個臨床的小故事:
____
阿葵(化名)坐在診間的椅子上,說著她這一週的腰痠,多年前跌落時脊椎受傷,神經外科醫師用手術穩定了她的脊椎,讓她可以走路、工作,但是背後的痠痛漸漸攫取了她的注意力。
閱讀更多 »
不是閃到腰而已嗎?
作者:楊琢琪
寬寬(化名)是一位年輕的、工作很認真的泥作師傅,他每天都工作 10 個小時以上,很多時候都是蹲著、站著,一個姿勢就 ㄍㄧㄣ 著 2、3 個小時。半年前,有一天下工時他感覺腰部特別的僵硬、特別的痠,於是回家之後就立刻去休息了,他以為第二天起床就會沒事了。沒想到第二天起床後腰部非常痛,站起來走的時候疼痛整個傳到左腿後側、小腿和腳底!
閱讀更多 »
身體的症狀是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老師
作者:楊琢琪
『從內在去反思身體疾病發生的來龍去脈,重新思考疾病呈現於身體的狀態和其深層的意義。如此,
身體的症狀就不再是需要對付(治療)的敵人,反而是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朋友。
』
台東大學身心動作教育學系的劉美珠教授在
這篇文章
裡分享了這一段話語。
閱讀更多 »
【跳出熟悉的框架!】桌遊故事應用工作坊心得
作者:楊琢琪
以前念書時我曾經沈迷於遊戲裡,那時候我總是想:「人生爛透了!我可以只要玩遊戲就好了嗎?」後來漸漸發現,遊戲是去創造自己想要的體驗,它也許是一種濃縮過的人生,而
真正的生命卻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然而,當自己想要在生活裡重新找回可以玩得像孩子一樣的能力時,卻發現那離自己好遠好遠,好陌生啊!
閱讀更多 »
為什麼我們沒能擁有健康?(下)
作者:楊琢琪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分享了理解急性傷害/疼痛時可以參考的身心對話三步驟:『
看見
——
提問
——
決定
』,一般來說這些狀況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匆忙」對應到「意外」、「休息不足」對應到「皰疹發作」。那如果我們好奇的是一個慢性的、長期的狀況,因果關係可能比較模糊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步驟可以參考呢?
我想是有的,我們可以一起來好奇看看~
閱讀更多 »
為什麼我們沒能擁有健康?(上)
作者:楊琢琪
我們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有時卻事與願違;有的時候我們也許覺得自己已經嘗試過了各種方法,卻仍然無法從亞健康的狀態回到健康。會不會,我們遺漏了甚麼?
閱讀更多 »
難以理解的疼痛是一個還沒有被好好陪過的孩子
作者:楊琢琪
我有個直覺猜想:
越是難以述說的疼痛,裡頭有個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這麼講呢?
閱讀更多 »
你的勇敢值得驕傲|疼痛對話工作坊後紀
作者:楊琢琪
在疼痛工作坊結束後的第三天,我們收到了夥伴的來信分享,『
在離開教室後,我第一次感受到我步出的步伐是輕鬆的,也是我第一次走在馬路上不再低著頭
』,他說;他分享了兩個在過程裡浮上來的故事,兩個被遺落的自己,很多的觸動....
我回了這封信給他,不只給他,也給那些曾經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我們,給那些曾經也被遺落的我們....
閱讀更多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