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難以理解的疼痛是一個還沒有被好好陪過的孩子

作者:楊琢琪




我有個直覺猜想:

越是難以述說的疼痛,裡頭有個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這麼講呢?


好好的表達情緒是困難的


我發現我很喜歡用孩子來比喻難以理解的疼痛。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身為照顧者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也許某一天你會問你的小小孩說,你今天中午想吃飯嗎?「不要!」想吃麵嗎?「不要!」想吃咖哩嗎?「不要!」想吃麥噹噹嗎?「不要!」那你到底要吃什麼?「⋯⋯」

也許再多問兩句孩子就哭哭了,我們就會覺得,他又在『歡』了!

也許過了一陣子孩子不哭了,他可能會突然說:「我想阿公⋯⋯」或者也有可能啥都沒有的不了了之⋯⋯

我想說的是,孩子常常是很困難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的。但是這跟難以理解的疼痛又有什麼關係呢?


疼痛是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的「不喜歡」


疼痛最原初的意義是在表達「身體不喜歡現在所處的這個狀態」,也許不喜歡牛奶太燙、不喜歡蚊子咬得又痛又癢睡不著、不喜歡沒走穩撞到額頭的痛痛,這些疼痛都在表達一種對當下狀態的不喜歡,但是他們可能還沒有辦法好好的說,只能哭哭,而如果照顧者沒有理解到背後的原因,我們可能就會以為他在「歡」、故意找碴!

事實上,疼痛的處理和調味絕大多數都在爬蟲類腦,相對而言是比較原始的腦區,對於較晚發展的新皮質區(理智腦)而言,爬蟲類腦就是個無法言喻的生物,衝動、不受控制、無法理解、難以溝通!(推薦觀看:失控的杏仁核:重新連結三步驟


孩子透過被陪伴來學習懂自己


這邊我想先岔開講一下「情緒」,之前讀過一本書在講孩童的情緒發展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書裡提到孩童的情緒要能夠穩定發展的話,需要經過照顧者一段時間的穩定陪伴、說出孩子當下的狀態,幫忙孩子的理智腦一次一次地理解自己的原始腦,直到有一天他會學會跟自己的原始腦溝通和連結,於是他就開始可以穩定照顧自己的情緒。(推薦觀看:情緒輔導這樣做!

疼痛發生的時候,常常伴隨著很多情緒,或者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說,有時候疼痛本身就是一種「不知道怎麼說的不喜歡」,就像是還沒有被好好陪過的孩子一樣,是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讓疼痛變成「可以好好說」的不喜歡呢?也許我們就是需要像陪小小孩一樣,耐心地、好奇地、友善地觀察疼痛,偶爾說說自己的猜想,是這樣嗎?是那樣嗎?慢慢可能會發現,哦~原來他不喜歡的是這個啊!


被遺落的自己=原始腦失去連結的時刻


當情緒很強烈或很複雜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將自己說清楚,也許有些人像我一樣曾經有過腦中轟然一聲巨響之後就一片空白無法思考的經歷,那就是一種連結斷開的時刻(更詳細的敘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歷程被切斷、隔離的不完整狀態。這種不完整的狀態是本能的保護,讓我們不致於被重大的衝擊而擊垮,但是長期來看對身心狀態是負面的影響,潛意識並不喜歡這種不完整,因此當安全感重新建立之後,潛意識會本能地試著把斷裂的片段迎接回來(更詳細的說明:《療癒藏在身體裡》)。


潛意識喜歡生命重新回到完整


然而,「重新接回」的這個過程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成長的過程中比較少被陪伴的人、比較受到情緒忽視或虐待的人,他們可能會害怕這個過程,而寧可讓那些斷裂的片段被遺落在生命的河流裡。隨著時間流逝,不完整的片刻越來越多,對生活的干擾也會越來越大。畢竟潛意識不喜歡這些不完整,因此他也可能會用各式各樣的訊息,包括疼痛,來表達這種不喜歡!


「重新接回」是需要學習的


就像是情緒表達一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也需要一次一次地體驗重新連結,慢慢的我們才能夠學會接回自己。有的人在閱讀裡體驗,有的人在藝術裡體驗,有的人在治療裡體驗,有的人在陪伴裡體驗,一次一次的把自己接回,於是不完整的干擾漸漸減少,潛意識也將漸漸穩定。干擾很多的時候潛意識很不開心,身心症狀會很嚴重;干擾減少時潛意識漸漸安心,身心症狀也會漸漸改善。


「說出渴望」的力量


同樣重要的是,除了好奇那些「不喜歡」、「不要」的訊息,我們也可以好奇真正的「要」和「渴望」。

就像是最開始舉的例子,如果陪伴者可以在第一時間說出「你想阿公,是嗎?」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有接下來的歡比八啦!如果我們可以認出心裡的孩子的渴望,說不定他就不需要用疼痛來表達了喔~


結論


當我們一次一次地試著去懂心裡的那個孩子,一次一次地試著去認出他的渴望,你和你的身體會慢慢地變成好夥伴,莫名疼痛之類的身心症狀也會逐漸改善喔!


延伸閱讀


疼痛醫師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甚麼是被遺落的自己?可以看看這篇文章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