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為什麼我們沒能擁有健康?(上)

作者:楊琢琪





我們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有時卻事與願違;有的時候我們也許覺得自己已經嘗試過了各種方法,卻仍然無法從亞健康的狀態回到健康。會不會,我們遺漏了甚麼?


一場車禍的領悟


2017 年 10 月底,我騎機車自摔壘殘,撞斷了一顆門牙,滿臉擦傷,臉上還縫了好幾針,成就了最應景的萬聖節裝扮!當時我趕著去買一份要送給朋友的伴手禮,並且心裡掛念著晚一點還要去上瑜伽課,因此以相對較快的車速騎在慢車道的邊邊,忽然瞥見路邊有一輛機車從路邊停著的兩台汽車之間出來準備要進入車道,我當下直覺的反應就是緊急煞車以避免碰撞,下一個瞬間龍頭就打滑失控,意外就這樣發生了!

於是我解鎖了人生第一次以傷患的角色搭救護車被送往急診的成就(咦?),一路上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是怎麼讓這件事情發生的。大三的時候有一次壘殘也摔得很慘,那一次傷在腳背上,養了半年才把傷口養好,這次又來了!

忽然,一個念頭像雷一樣打了進來:重複的模式


留意重複的模式


學潛意識的經驗讓我明白一件事,看到重複的模式就要留意!因為底下很可能有東西!於是我開始回想整個意外的過程,出門是怎樣的匆忙、中間是怎樣的不耐、視野是如何的窄化,我發現了兩個值得深入的兩個點:第一是出門前的拖延,第二是路程裡的「不耐煩」。尤其是第二點,那是關鍵點!

那時候的我,心裡掛念著接下來的幾個計畫,太過期待著計畫的實現,恨不得日子過快一點,我的眼裡只有「終點」,所有的「過程」都讓我不耐煩,這和車禍意外的發生如出一轍!我的心裡冒出了一聲「啊!」原來啊!原來是在講這個!


看到之後呢?


看到了這個不耐煩之後,接下來的幾天我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那我要怎麼讓自己可以「安在」在過程裡?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直到我想到盧建彰導演的那本書《願故事力與你同在》,他說自己磨練故事力的方法是不停的觀察與好奇,他在等待的時候會為每個經過的路人編故事,於是「不耐煩」都變成了「意猶未盡」!

雖然編故事的能力我還沒有,但是我可以觀察、我可以好奇,於是我就跟自己說:「好!那麼我們就來練習觀察與好奇吧!」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想說,啊不就是外傷?你就把外傷處理好就好啦?

是,以最表面的層次來說,的確只是一次外傷,但是如果沒有看到背後的不耐、如果沒有告訴自己說我們來練習觀察與好奇,下一次還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意外,而下一次會不會幸運只有皮肉傷,那就難說了!


身心溝通三步驟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過程,我的心裡跑了些什麼?

① 看見:看見重複的模式、看見底下的不耐煩
② 提問:我要怎麼創造對於過程的「安在」
③ 決定:好,那我們來練習觀察與好奇

因為走了這三個步驟,所以受傷有了意義,損失變成獲得,傷痕變成提醒。這是面對急性傷害/疼痛時可以參考的三步驟。

至於慢性的狀況呢?如果我們在某方面一直達不到自己心裡所想的「健康」時,又可以怎麼思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沒能擁有健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