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台灣 2017 年造成失能的健康問題統計排序,未看先猜,前十名造成失能的健康問題之中,有幾個和「疼痛」有關呢?
長期疼痛與失能高度相關
答案是三個!前十名造成失能的健康問題之中和疼痛有關的分別是第 2 名的下背痛、第 4 名的頭痛和第 8 名的頸部疼痛!
什麼是失能?
日前在臉書上我看到同行轉貼這張健康資料統計,我覺得很震驚!心裡五味雜陳,難過、遺憾,也有很深很深的嘆氣....
中軸疼痛盛行率超高!
中軸疼痛,或是背脊疼痛,包括頸部、上背、中背、下背與薦椎周圍的疼痛,確實是很常見的困擾,根據早些年的健保資料庫統計,光是下背痛的盛行率就大約 20%,若是把其他背脊疼痛也加進來,可能每 3 個人就有一個有中軸疼痛的困擾!
儘管臺灣的健保為人稱頌,然而這個體系下的重點放在藥物、被動物理治療和手術,這也是一般來說比較為民眾所知的處理方式;然而,這其實只涵蓋了整個疼痛處置裡面很少的範疇,如果打個比方,那或許就像是整個臺灣裡面只造訪過基隆、高雄和屏東,也難怪有些診友即便反覆吃藥、熱敷牽引電療,或甚至開了刀,疼痛仍進步有限⋯⋯
那麼,究竟在整個疼痛處置的領域裡面,還有哪些選擇呢?
誰能給我一本求生指南?
面對彷彿無止盡的背脊疼痛,『我不知道我還可以怎麼辦⋯⋯』這種不知如何因應、無能為力的困境,有時甚至比身體的疼痛還要更痛苦!當我們在疼痛復原的過程中遭逢瓶頸時,若能有一個「教戰手冊」、「求生指南」告訴我們還可以怎麼做、還能往哪個方向去試試看,那該有多好 ?!
剛好最近友人介紹我讀了一本書:『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發現它挺有意思的,怎麼說呢?
這本書很專注在「背脊」這個領域,從頸部到下背,從內臟、椎間盤講到韌帶、神經與筋膜,帶著讀者們去認識到「喔!原來背痛不是只有『背痛』~~」好多的痛源與可能性值得被觀察和認識。
同時,這本書也帶有「百科」的味道,它指出許許多多值得關注的因應方式,包括如何自我照護,如何求助,以及向誰求助。它指引我們去認識除了基隆、屏東和高雄以外地圖裡其他的地方。主動的方式像是肌群的強化與放鬆動作、生活模式的調整;協同合作的方式像是飲食營養、結構感知學(osteopathy)、費登奎斯方法;被動的方式像是手療按摩、微型治療等等,這本書裡都有所著墨。甚至包括疼痛、情緒、壓力和內在信念的關聯,也有相關的介紹。
總結來說,『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帶著讀者去認識背脊各個結構的角色、出問題時可能有的症狀、自己可以如何因應、可以循什麼管道求助等,在它的指引之下,大概不太會有『我不知道我還可以怎麼辦⋯⋯』的困擾,可能只會有太多選擇不知道從哪個先開始的煩惱!XD
當然,我也得強調的是,再怎麼包山包海,仍然會有無法顧及之處,例如芳療就比較沒有被提及,但這不代表他們不重要或沒有用,可能只是作者的個人經驗或偏好吧!
面對失能威脅,怎樣才保險?
回頭來講到「失能」這件事,如果我的資源有限,我會選擇投注在增加知識和積極預防。如果我已經在背痛了,或是有很高的風險會有背脊疼痛(書中有背脊疼痛的風險評估),我會買或借幾本類似像這樣的書,選出一些我覺得可能適合的因應方式,包括被動接受、協同合作與主動投入的方式,並且真的投入去執行它們,對我來說,這是最實在的保險!
【讀書會】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
雖然這算是一本科普的自我照護參考書,不過畢竟它的內容包含甚廣,對於初期接觸相關資訊的朋友們來說,或許仍有一些不易明白之處,為此,我們籌組了一系列讀書會,和大家一起探一探這本書中的部分面向。
誰適合參加?
① 自身有頸部、上背、中背下背或薦椎慢性疼痛,想要找方向
② 家人或朋友有中軸疼痛,想知道可以怎麼協助他/她
③ 專業助人者想了解其他專業領域並近距離交流
系列一、疼痛照護指北針:我可以往哪個方向多走一點呢?
2019/05/17|疼痛醫師楊琢琪
疼痛的構面至少包含靜態結構、動態協調和心理社會關係這三個面向,我怎麼知道其中的哪一個面向佔主要的角色?在整個疼痛整合照護的系統之下,微型治療的角色是什麼?我可以用怎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微型治療這個選項?在系列一之中,對於背脊診療投注許多心力的疼痛醫師楊琢琪,將與你近距離分享他的體會。
系列二、藉由筋膜與呼吸創造身體的空間
2019/05/24|物理治療師李曜舟
研究發現,過去我們所熟知的「椎間盤突出」與「骨刺」並非造成腰痛最大的原因,在腰痛的世界裡,肌肉與筋膜才是個大問題,70% 的腰痛原因都是它。然而為什麼直接放鬆肌肉卻沒什麼幫助?或許你沒找對方法,在系列二裡,專注在呼吸與動作的物理治療師李曜舟,將會帶著我們從肌肉與筋膜的本質出發,融合各種不同的呼吸方式,藉由巧妙的動作讓身體獲得重新的平衡。
系列三、加入意念,創造空間——從身心動作教育看背脊
2019/05/31|身心動作教育老師 Lala
被朋友暱稱為「著迷於脊椎」的 Lala 老師,因習舞而傷了背脊,一度被醫師說:『你不適合再跳舞了!』然而她並沒有放棄,反而積極投入改善身心的各式學習,如今成為國內少數和物理治療師、醫師團隊密切合作的身心動作教育老師。她從身心動作教育的角度來看背脊,加入意念和想像的引導,動作的品質往往會有所改變,也常常創造許多發現和收穫!
系列四、疼痛復原力檢測 —— 哪些因素正在妨礙身體的自癒力呢?
2019/06/07|疼痛醫師楊琢琪
最近越來越多聲音在探討心理狀態、壓力和疼痛之間的關聯性,那麼,是說每個疼痛的人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嗎?事實上,已經有許多量表可以用來評估影響疼痛復原的心理因子,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實際體驗填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卷,看看我們的念頭和認知是如何跟疼痛交互作用!
讀書會完整資訊請點我
延伸閱讀
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