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你還在用「梨狀肌症候群」這個名詞嗎?

作者:楊琢琪醫師




以往梨狀肌症候群被用以解釋一部分的坐骨神經痛,特別是當腰椎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的時候。這個名稱的邏輯是認為坐骨神經離開骨盆時從梨狀肌下方鑽出,因此當梨狀肌勞損或腫脹時,便有可能對坐骨神經產生壓迫或夾擠,進而形成坐骨神經痛。


不理想的命名 —— 梨狀肌症候群


然而,這個名稱並不精確,因為在坐骨神經離開骨盆的途徑上,有許多結構可能會影響到坐骨神經,除了梨狀肌以外,還有孖肌(gemellus muscles)、閉孔內肌股方肌等,雖然症狀都很像,但在處理上,特別是要做精準注射治療時,卻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因此,「梨狀肌症候群」這個名稱其實是不理想的,除非你真的能夠確定問題的來源真的是梨狀肌。


取而代之的名稱:深臀症候群


自 2014 年以來,一個新的名稱開始漸漸獲得認同:深臀症候群(deep gluteal syndrome,DGS),越來越多學術文獻與專業人士開始以深臀症候群取代梨狀肌症候群。




深臀症候群主要指稱的疾病,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且和深臀空間內的結構有關,或許無法歸因於單一結構,或是源於功能上相近但有細微不同的解剖構造。


深臀空間 Deep Gluteal Space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深臀空間(deep gluteal space),它的疆域邊界是:
  • 上緣:坐骨切跡(sciatic notch)
  • 下緣:坐骨粗隆(ischial tuberosity)
  • 內緣:薦粗隆韌帶(sacrotuberous ligament)
  • 外緣:臀粗隆(gluteal tuberosity)
  • 前緣:髖臼後柱(posterior acetebular column)
  • 後緣: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大約是下圖紅線標示的範圍:



廣義來說,這個空間內可以有很多種狀況發生,例如之前提過的坐骨神經瘤、梨狀肌膿瘍、坐骨滑液囊炎等。但深臀症候群特指坐骨神經在這個空間內受到壓迫夾擠並產生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因此,2020年發表在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這篇回顧文獻認為,深臀症候群有三個性質:


深臀症候群的三個性質


  1. 坐骨神經痛的表現
  2. 非因椎間盤引起
  3. 神經夾擠發生於深臀空間


診斷深臀肌症候群的流程如下:


病史表現 History


著超過 20 分鐘後臀疼痛出現或加劇,甚至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往下傳到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腳底和腳背。


身體檢查 Physical Examination


  • 坐姿梨狀肌測試(seated piriformis test) 
坐姿下帶著病人的膝蓋被動地伸直,讓大腿內收並內轉。若有誘發日常症狀為陽性結果。 
  • Pace sign
請病人的髖主動地抗阻力做外展與外轉。若有誘發日常症狀為陽性結果。
  • 深臀空間壓痛


影像檢查 Image Study


  • 骨盆 X 光、骨盆核磁共振:看有沒有特別可能壓迫到坐骨神經的異常結構。
  • 腰椎核磁共振:排除腰椎間盤造成的症狀。


神經肌電檢查 Electromyography(未詳述)



對注射的反應 Response to Injection


超音波導引注射局部麻醉藥(可能會加類固醇)到深臀肌與坐骨神經,觀察症狀改善的幅度。


如果以上結果都高度指向深臀空間,治療上就更明確囉!至於深臀肌症候群如何處理?我們下回分曉。


結論


深臀症候群取代梨狀肌症候群是近年趨勢,詳細的檢查加上超音波導引注射將有助於確立診斷。


參考資料


Kizaki, Kazuha, et al. "Deep gluteal syndrome is defined as a non-discogenic sciatic nerve disorder with entrapment in the deep gluteal space: a systematic review."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SSKA (2020).